從田頭走到魚塭邊,農夫眼中的白羽巡田鳥——農村日常的「小白鷺」

日日.鳥瞰

From Fields to Fish Ponds: The Little Egret of Rural Taiwan

水田から魚塭へと歩み、白い衣に黄色い靴を履いた巡田鳥――
農村の景色に溶け込む「コサギ」

全身白羽加飾羽 溪澗魚塭都能見到

小白鷺,學名:Egretta garzetta (Linnaeus, 1766),是台灣最常見的鷺科鳥類之一,平地至海拔約 1,700 公尺的稻田、魚塭、溪澗與海岸皆可見。全身雪白,繁殖期會長出兩至三條白色飄羽與蓬鬆簑羽,尾部背羽常長過尾端,非繁殖期時這些飾羽會脫落。牠飛行時頸部收縮成 S 型、拍翅緩慢,是鷺鷥中飛行辨識度極高的一種。

小白鷺飛行時頸部收縮成 S 型、拍翅緩慢,是鷺鷥中飛行辨識度極高的一種。

站在牛背耕耘機 巡田捉蟲是日常

小白鷺善於涉水,白天多單獨活動,在溪流中定點站立伺機捕食,腳長適合站穩湍急水區。會以腳攪動水底或展翅遮光,藉此觀察水中動靜;有時也會跟隨牛隻或耕耘機步步跟進,趁翻土時覓食翻出來的昆蟲與小魚,是農夫眼中的「巡田鳥」。魚塭放水後的淺水區或退潮後的潟湖地帶,甚至會聚集上百隻。繁殖期常與夜鷺、牛背鷺等群體築巢。

小白鷺善於涉水,白天多單獨活動,在溪流中定點站立伺機捕食。

鳥糞影響林木生長 農田共存需調節步調

大量鷺鳥營巢雖為生態奇觀,但也可能造成周邊植物受損。據《台灣鳥類誌》記載,小白鷺糞便會附著在葉面與土壤,長期乾旱時可能導致土壤酸化與植被枯萎,因此部分鳥群會被迫遷移。另一方面,小白鷺啄食昆蟲與底棲生物,對農田生態有益,但若過度群聚,也會引起農民對秧苗被踐踏或破壞的擔憂。在鷺鳥與農業的共生關係中,如何兼顧農事與生態,仍有待地方經驗累積與溝通。

在鷺鳥與農業的共生關係中,如何兼顧農事與生態,仍有待地方經驗累積與溝通。

文字 / 吳怡君;攝影 / 王文德總裁

關於  攝影 / 王文德總裁

前美國惠氏藥廠台灣分公司總裁。前台灣惠氏董事長。退休後投入攝影,近年更累積豐富的飛羽攝影作品,不吝與大眾分享台灣飛羽的美。他相信在健康、樂活和攝影的領域裡,所有人都能擁有幸福的未來!

關於  責任編輯 / 吳怡君

在台灣持續探索環境議題的異鄉人。對未來的憧憬是住在漁港,每天快樂地開著一台裝滿了海產的小貨車。

關於 回歸專欄特輯「鳥瞰綠城」

回歸專欄發揮「藉由理清,讓生活更好」的精神,以永續概念看見生活的原點。有感公司經營與愛護環境之間的密切關係,群運環保持續關注環境保護,也付諸行動,藉「鳥瞰綠城」特輯,分享土地的美好、邀請更多朋友一同關懷我們的島嶼。

關於 群運環保

成立於1992年。多年來以專業的環保知識與技能,提供廢棄物清運服務,為南部清運業代表廠商。秉持著「一間好企業,必須推動社會往前」的理念,以自身環保專業出發,期能激起台灣社會對於「循環經濟」的重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