換上紅褐繁殖羽,短暫來訪台灣濕地——喜歡結群行動的 「尖尾濱鷸」
尖尾濱鷸,學名:Calidris acuminata (T. Horsfield, 1821),又名尖尾鷸,屬中等體型的鷸鴴科鳥類。體長約17至21公分,羽色有分繁殖羽(夏羽)和非繁殖羽(冬羽)兩型,繁殖羽頭頂為紅褐色,背面黑褐色,胸腹部密佈箭矢狀的斑紋;非繁殖羽則羽色變淡,腹部的紋路變得不明顯。尖尾濱鷸喜歡群體活動,平常覓食時會集結成小隊,也會跟體型相近的鷸鴴科混群。
尖尾濱鷸,學名:Calidris acuminata (T. Horsfield, 1821),又名尖尾鷸,屬中等體型的鷸鴴科鳥類。體長約17至21公分,羽色有分繁殖羽(夏羽)和非繁殖羽(冬羽)兩型,繁殖羽頭頂為紅褐色,背面黑褐色,胸腹部密佈箭矢狀的斑紋;非繁殖羽則羽色變淡,腹部的紋路變得不明顯。尖尾濱鷸喜歡群體活動,平常覓食時會集結成小隊,也會跟體型相近的鷸鴴科混群。
黑枕藍鶲,學名:Hypothymis azurea oberholseri (E. Stressmann, 1913),又名黑枕王鶲。體長約15至17公分,比麻雀稍大一些。雌雄鳥的外形不同,雄鳥全身藍色,腹部灰色,頭上有黑色圓斑,像戴了頂小黑帽;雌鳥頭上沒有黑斑,背部羽毛呈褐色。由於雄鳥全身藍色,就像在染坊工作的染布師傅,所以閩南語中會稱牠為「染布鳥」。
亞洲輝椋鳥,學名:Aplonis panayensis (G. A. Scopoli, 1786),又名菲律賓輝椋鳥、輝椋鳥,為椋鳥科雀鳥。體型略小於八哥,體長約17到20公分,眼睛呈現吸血鬼般的血紅色。外表看似孤傲的亞洲輝椋鳥,其實喜歡聚在一起玩,在電線桿、屋頂上都能看到他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