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逢秋季來南部度假,翱翔天際的猛禽——台灣國慶過境鳥「灰面鵟鷹」

灰面鵟鷹,學名:Butastur indicus (J. F. Gmelin, 1788)。別名灰面鷲,屬於鷹科猛禽。每年10月10日國慶日前後,是灰面鵟鷹過境台灣的高峰期,因此又有「國慶鳥」之稱。恆春半島和墾丁是主要過境棲息地點,想要觀賞灰面鵟鷹翱翔天際的鷹姿,清晨和黃昏是最好的時間點。

Continue Reading每逢秋季來南部度假,翱翔天際的猛禽——台灣國慶過境鳥「灰面鵟鷹」

體型嬌小歌聲嘹亮,以城市為家——易親近的台灣留鳥「斯氏繡眼」

斯氏繡眼(舊名綠繡眼),學名:Zosterops simplex (Swinhoe, 1861)。體型嬌小、鳴聲悅耳,一身黃綠色的羽毛,又被稱為青笛仔、青絲仔。成鳥眼周有一圈白色眼圈,是最明顯的特徵。由於分類異動的關係,綠繡眼已正式更名為斯氏繡眼。

Continue Reading體型嬌小歌聲嘹亮,以城市為家——易親近的台灣留鳥「斯氏繡眼」

卸下華麗羽飾遠從歐亞而來,台南沿海避寒度冬——稀有的台灣過境鳥「流蘇鷸」

流蘇鷸,學名:Calidris Pugnax(Linnaeus,1758)。雄鳥在每年五、六月的繁殖期,頸部和胸部會出現顏色多變的流蘇狀羽飾,像極了16、17世紀歐洲貴族的服飾配件—襞襟(Ruff),因此流蘇鷸的英文名便是Ruff。不過,在台灣則看不到這樣的形態,因為秋天遷徙來台的流蘇鷸已度過繁殖期,只有部分仍帶有少量繁殖羽。

Continue Reading卸下華麗羽飾遠從歐亞而來,台南沿海避寒度冬——稀有的台灣過境鳥「流蘇鷸」